翻开家中那本泛黄的《泉州教育世家》,扉页上赫然印着外公林星、父亲叶民强、母亲林峰的名字。书页间流淌的不仅是家族的往事,更是一代代教育者薪火相传的信仰与坚守。
外公的讲台:漫漫41年的教书育人生涯
我的外公林星出生在一个二代教学氛围浓厚的家庭。外公的祖父林尧民是位清末秀才,热心教育,曾带头捐献山田,并与族人集议创办“麟峰小学”。而外公的父亲林文靖,毕生担任中学数理教师。
外公1948年大学毕业后便踏上了教书育人的征程,1960年后相继调至福州大学、华侨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参加负责创建物理系,在激光全息显微技术、植物病毒激光作用研究等领域深耕不辍。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外公始终保持着知识分子的风骨。他说:“我是通过科研了解物理学最新学术思想,跟上现代物理学发展的步伐。”他常常说:“这些也都是靠我自己不断地去学,不断地了解新东西,并形成系统的知识。”他总说:“教师要对学问有敬畏。教育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泛黄的教案本里,工整的批注如同外公治学的年轮,记录着他对学术的敬畏与执着。
外公一生光明磊落、清正廉洁、厚德载物,21岁就投身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又致力于教育事业,2009年9月荣获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纪念福建解放60周年”荣誉勋章,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四十年春秋流转,外公在讲台上留下的不仅是知识的火种,更是“干干净净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的精神标杆。他以自己的表率作用教育我们这些后辈正直善良、不断求索、奋发向上,受他影响,我的母亲林峰和三姨林珊先后走上教师岗位,续写着教育世家的篇章。
父母亲的背影:以心传灯,乐教爱生
多年来,我的父亲叶民强、母亲林峰吸收了外公很多好的经验,在教研和学科建设方面毫不含糊。在华侨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他们是二十几年的科研工作搭档:父亲擅长周密的理论思考,对数字模型一丝不苟、细心严谨,母亲擅长实战与检验,他们在一起合作起到1+1>2的作用,是一种互补关系。
父母不仅在学术上相互支持,更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秉持同样的初心:以爱育人、以心传灯。他们常常教诲学生和我要掌握好自学的能力,引导学生如何自学。他们常说“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学知识,拓宽眼界,同时要注重引导,帮助学生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有所突破”。
特别父亲叶民强,用一生诠释了“为师者的温度”。父亲是学生口中“较真却温暖”的导师,他总是通过细致入微的教导,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他严于律己、细致入微、尊重学术,但对学生的关心却总是充满了温度与理解。无论是学术上的困难,还是生活中的困惑,父亲总是默默地为学生提供帮助,带给他们前进的力量。
自我记事起,父亲便忙于事业,行事严谨,一丝不苟。虽事务繁忙,他却总不忘关心我的学业,耐心倾听,细心开导。父亲正直善良,谦和大度,乐于助人;工作中兢兢业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作为女儿,我始终以父亲为榜样,感念于心。他的品格与风范,将在我心中延续,并代代传承,成为我和子女前行的力量。
我的课堂:接过火种,启智润心
如今,我追随父母亲的脚步,同样站在了工商管理学院的讲台上,教龄已逾十年。
当我站在课堂上,心中总会涌起对外公和父母亲的无限敬仰与感激。我深知教育的力量远不止于传授知识,更在于点燃学生心中的希望与智慧。每当站在讲台上,我不仅是在讲解一门学科,更是在传递一种精神,一种责任感。我常常感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沉甸甸的,因为我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者,学生们未来的方向、理想和信念,常常在这片课堂的沃土上悄然发芽。
为此,在讲授工商管理专业课程时,我常常融入更多的伦理思考与社会责任感,因为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价值的引领。当学生们因一次项目失败而沮丧时,我会耐心和他们分享我的经历和感悟:“真正的学问往往是在不断试错中积累的,只有从失败中站起来,才能变得更加坚韧。”这份来自外公、父母以及家族的教诲,无形中成为我教学的力量源泉。
课堂上,我始终力求给学生提供一个宽容、开放的思维空间。无论是课堂讨论还是案例分析,我鼓励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提出不同的观点。我希望他们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是思想的探索者。正如外公一生强调的:“教育是点燃火种,而非填满容器。”每一堂课,我都希望学生能带着问题走进教室,带着思考走出课堂。无论他们的背景如何、经历如何,我都希望他们能在我的课堂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走向自己的未来。
家风的熏陶也渗透进了我的每一项教学实践。记得父亲曾在我求学时告诉我:“做一个好教师,首先要做一个好人。”这句话一直是我行事的准则。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的知识技能培养,更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希望自己能够成为学生正直、谦和、富有责任感的榜样。当学生遇到困惑和挑战时,我会耐心地为他们解答疑问,指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审视问题。我相信,爱与责任正是教育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走向未来,帮助他们克服人生中的种种困难。

叶笛(中)和学生在一起
感悟:教育,是几代人的长跑
教育世家的牌匾挂在老宅厅堂,但真正的传承早已融入血脉。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以爱与责任为桥梁,帮助学生找到自己的人生方向。家风与教风的传承,是我不断前行的动力。无论走得多远,外公、父母和祖辈的教诲都一直伴随着我,影响着我在教学中的每一个决策、每一次倾听和每一份关怀。我常想,所谓“家风”,不仅是家族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契约——它让我们在浮躁的世界里守住初心,在平凡的岗位上播种希望。
教育不是冷冰冰的知识灌输,而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用温暖和智慧点亮每一个学生的未来。未来的日子里,我将继续秉承家族的教风,传承这份责任与使命,如祖父辈一般,以微光点亮微光!
(责编:张罗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