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维多利亚港畔到刺桐古城,再从闽南侨乡奔赴清华园,来自中国香港的华侨大学美术学院2021级本科生吴卓熹,用一支画笔丈量着成长的距离。
近日,吴卓熹凭借优异成绩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录取,即将攻读信息艺术设计研究方向的硕士研究生。他表示,这背后不是一朝一夕的冲刺,而是大学以来甚至从更早开始的积累和沉淀。“要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拓展思维,确定自己的目标,再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因为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而能否抓住,取决于你是否愿意主动出击。我们每一次微不足道的努力,都是通往梦想的基石。”吴卓熹如是说。
童年维港:霓虹灯下的美学启蒙
吴卓熹生于香港,自幼浸润在霓虹灯牌与香港骑楼交织的视觉文化中,展现出对视觉美学的敏感。“小时候总爱盯着街边的招牌看,繁体字的笔画结构、霓虹灯的渐变色彩,像是城市写给天空的情书。”他说,对视觉语言的敏感,在他的心中早早埋下了种子。
中学时期,吴卓熹又展现出对编程和设计的浓厚兴趣,他不断探索和实践,并在多个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他设计的动态光影作品《维港24小时》,斩获葛亮洪视觉艺术奖前十名;一款模拟攻防的编程,夺得Codecombat全球二等奖。此外,他还曾获得香港科学馆“智能机械由我创”比赛第三名、全港mbot邀请挑战赛第二名等荣誉。
参赛过程中的每一次调试,每一次失败后的重新站起,都让吴卓熹更加坚定了自己的方向。他表示:“虽然最后都不是最高荣誉,但那份成就感让我意识到,只要坚持,梦想就能照进现实。而且编程和绘画看似不同,但本质上都是创造新世界的语言。”
华大岁月:从兴趣到专业的蜕变
带着对“创造新世界”的憧憬,2021年,吴卓熹跨过山海,走进华侨大学美术学院的课堂,选择产品设计作为自己的专业。大一下学期,他参与到学院苏上舟副教授的当代美术和当代社会艺术项目中,并合作探讨艺术设计方法,这成为他学术生涯的重要转折。“我和苏老师一直在多个领域互相交流,特别是对多媒体艺术的探索。和苏老师交流的这三年,我的收获非常丰富。他不但给了我支持,也教会我艺术价值和审美,使我更清楚自己的目标。”吴卓熹说。

吴卓熹(第二排左一)和团队成员参加学院墙绘社会实践活动
课堂之外,吴卓熹将兴趣与学业紧密结合,活跃于国内外设计竞技场,以赛促学、以赛验能,提升自己的综合竞争力。在参与北美应用美术设计大赛、G-cross设计大赛等的过程中,他无数个日夜辛勤付出,换来了银奖与铜奖的荣誉。“这些奖项不仅仅是对我设计能力的认可,更是对我坚持梦想的鼓励。”吴卓熹感慨。
2022年寒假期间,吴卓熹参加了剑桥大学交流项目-人文与艺术AI方向研究,担任实习剑桥大学教授助理和Pre and Lecture主持人,参与研究课题《The development of a new ai framework for the dissemination of Chinese folk literature》,并在项目中表现出色,取得了A-的优秀成绩,获得了林淑惠世界名校奖学金和剑桥大学帕梅拉教授(Pamela Burnard)的个人推荐信。吴卓熹说:“虽然学术研究已经结束,但我现在也还和帕梅拉教授保持联系,我们还会分享一些比较有价值的论文,时不时讨论一下人工智能发展,这段经历对我来说是很宝贵的财富。”

吴卓熹(中)和团队成员讨论方案
跨界实践:从建模到AI的破界者
在吴卓熹看来,理论知识是基石,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他也一直注重将所学应用于实际,通过实践来不断挑战自我,提升能力。
在谷歌Grow with HK项目中,吴卓熹作为3D环境建模师参与了建设谷歌地图二和三期的立体地图早期开发。项目过程中,尽管常常需要和团队成员一起工作到深夜,但他说:“我们不仅仅是在建模,更是在创造一个可以触摸的世界。”他和团队一次次攻克技术难题和团队协作问题,只为让地图的每一个细节都尽可能完美,最终不仅实现了预期的功能,还获得了业界的高度认可。
2023年暑假,吴卓熹又以出色的AI技术背景入选中国人工智能领军企业智谱AI的总裁办实习生,参与多个核心项目。他主导策划“Z计划大模型加速器”,设计动态宣传材料与官网界面;协助制定行业研究报告,为团队提供关键数据支持。实习期间,吴卓熹深度接触多位学界领袖,并与清华校友建立紧密联系,进一步坚定了报考清华的目标。
这段经历也让吴卓熹深刻体会到“技术赋能产业”的价值,也促使他回泉州后发起“WayToAGI”社群,联合周周黑客松主办方,为本地企业搭建AI技术交流平台,助力传统产业智能化转型。

吴卓熹(左)代表智谱AI公司参加活动
如今站在清华园的新起点,吴卓熹的视野更加开阔。他表示,会继续深耕AI与艺术的融合领域,探索智能科技的无限可能。
(责编:魏琳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