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您的位置: 首页 > 教师发展 > 学术沙龙 > 正文

第62场:从“小切口”到“大问题”如何做好学术研究

时间:2025-04-17 浏览量: 编辑:蒋婧文

2025年4月11日,天津大学徐苏斌教授在华侨大学建筑学院D5-308会议室举行《“小切口”到“大问题”如何做好学术研究》的青年教师学术沙龙。沙龙由赖世贤副教授主持,朱莹副教授、董嘉莹老师、关晓曦博士研究生、姜姗博士研究生、孙泽鑫博士研究生分别围绕红砖厝文物建筑病害机理分析及其风险预测、泉州遗产地景观环境主客感知差异研究、马来西亚槟城华侨华人建筑文化遗产跨境保护研究、福建沿海传统石结构建筑营造技术研究等内容进行学术汇报。

徐苏斌教授点评指出,遗产保护的风险预测是前沿领域,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研究不能就事论事,应摸索出一套能够推广的范式。欧洲的景观遗产与中国的景观遗产存在文化差别,应该对泉州的景观遗产进行系统的研究,梳理其特征与内容,并在一定的前提和维度下进行探讨。华侨遗产的文化特色到底是什么?要抓住东南亚文化多元性与华侨建筑的关系,关注文化融合对遗产形式的影响。福建的石构建筑和四川的石阙都是非常有趣的课题,和木构建筑的斗拱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石构建筑或者说仿木建筑在中国的南北方是否存在差异?不同朝代之间又有什么不同?仍有很多谜团需要解决。徐教授以敏锐的洞察力为汇报师生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未来研究的目标与路径。

徐教授强调,在课题研究和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中,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避免空泛的理论推导,要注重实证分析与数据支撑。

徐教授指出,学者应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确保课题的独特性与学术价值。

学术沙龙现场

(初审:蒋婧文;复审:洪志坚;终审:李海锋)




版权所有 ©2014-2023 华侨大学   闽ICP备11002060号-4   闽公网安备 35050302000422号

Baidu
map